人物訪談記錄 (四)

姚煥印女士祖籍西安,她的父親在當地開辦了一所同志小學(後輩改為兒童公園),在那個年代家境算富裕,能讓姚女士安逸讀完師範學校,後來與徐州的先生結婚,可當時時局緊張,西安戰事吃緊,夫妻新婚沒幾日便被家裡人送離西安避難,原本以為過幾個月便能回家,誰知再次回歸故里卻卻已是四十年後,時移世易,早已物逝人非。

說起逃難到台灣的歷程,姚家在在當地算是一方望族,父親是校長,堂哥又是國民黨幹部及縣長,先是被共軍殺掉,姚家式微,38年日軍進攻西安,於是家中長輩要求身為空軍的姚女士丈夫帶著她逃命,為了能載運更多逃難的民眾,軍方要求所有人把行李都丟了,後隨機落腳到海南島,但由於到達時期較晚,只能委身在廊道下,與先生共用僅剩的家當「漱口杯」吃著大鍋飯。姚女士說,其實她的逃難過程已算順利了,因為先生是空軍,福利比較好,有車子代步,陸軍都要自己扛行李及徒步,過程會更艱辛。她帶著感激的語氣補充。

後來姚與先生又隨著軍隊來到台灣,被安置在桃園龍潭,當時身無分文,在朋友的幫助下先是在職場進修完師專,後就被介紹到桃園的一所國小任教,與先生在台灣一起撫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一直到退休。

「我很感謝我先生,沒有他,就不會有如今的我。」提起先生,她總是會這樣說。

姚老師的先生是徐州人,是位天主教徒,讀過當時昂貴的私校第二實驗小學,後來讀軍校,當時姚女士的表哥也在軍中當醫官,因緣際會下邀請他來家裡遊玩,家人都覺得先生看起來很老實,是值得託付的男人,兩人遂開始交往,後來成親。

話題回到在台灣的生活,由於姚女士十分擅長織毛線,從衣服帽子到襪子圍巾甚至是小孩的玩偶通通難不倒她,甚至有在救國團開課教受學生,問她是否在故鄉時就會織毛線,她笑說不是,是來台灣教書後才學會的,當時是出於興趣向另一位老師學習織緞帶花與繩結,後來原本有在救國團任教的老師要移民,她便協助當時的老師接替了這個位置。但後來緞帶花材料少,甚至買不到了,便又精進了手藝,70~80年代恰巧編織物盛行,便改教學生編織,一直持續到今天。

  雖然姚女士的先生已經過世許多年了,但姚女士並沒有因此落寞消沉,花更多的心思在教育孩子與學生上,許多她教過的學生至今仍十分掛念她,她也放不下自己任職了幾十年的學校,偶爾還是會回去走走,也許是那段戰爭歲月她失去的太多了,細數在台灣的歲月,她說的始終只有感謝,再感謝,感謝老公一路支撐她,感謝國家讓他有安身立命之處,感謝生命的貴人讓她能發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