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村子裡的美髮師

民國五、六十年還是清苦的年代,做頭髮可是一件盛事。村子裡的女人可能會等到兩、三年才弄一次頭髮,男人因為多半是軍人、阿兵哥,所以每三四天就會需要理一次頭,因此當時村裡的美髮店幾乎男女都要做,不然光是做女人的頭髮,可能要喝西北風。

16號的住戶李翁惠珍13就學做頭髮,16歲自己開店,嫁給84師的軍人丈夫後,就在村子裡開設美髮店。民國六十幾年,男人剪一次頭髮兩塊五,燙頭髮十五元。李翁惠珍也曾經去承攬下連部營房的業務,進去軍營裡幫軍人理髮,雖然比較便宜,但生意固定。

因為經濟慢慢好起來,女人上美髮院的次數變多,李翁惠珍就專做女人的頭髮。生意最好的時候,除了過年前,就是辦喜事的時候,一辦喜事,家裡的女人就會一起上門整理髮型。據李翁慧珍回憶,當時外省媽媽都很摩登,穿旗袍,打扮很漂亮,也喜歡梳包頭,本省媽媽就偏好長髮上捲子,弄成大波浪,有人戲稱這種髮型叫做「細姨頭」。

李翁惠珍是在村子頭開店,村子尾還有一家美髮店,是住戶于鎮瑞的母親所開,于媽媽的店對面,已是村子外頭,還有一家同業競爭。于鎮瑞說,過年是母親最忙的時候,除夕那天可以從早到晚生意不斷,于媽媽轉專做女人的頭髮,除了于鎮瑞以外,「我的頭髮都是她剪的,她想生女兒,從小把我搞得跟女的ㄧ樣。那年代的女生頭髮都長長的,我也這樣,所以背影一看都以為我是女的。」國中時,有一次于媽媽幫于鎮瑞染髮,被老師訓了一頓,他說是媽媽親手染,老師不信,把于媽媽請到到學校去,「我媽說是啊,我兒子的頭髮是我弄的。」老師終於信了。

李翁惠珍說,做頭髮的人手都很粗,所以沒有像現在這樣,美髮美容可以一起來,她手粗,碰到人家的臉不舒服,化妝品也不好用,而且做頭髮的人也很少進廚房,李翁惠珍與于媽媽皆如此,「會做頭髮,不會做菜」應該是那年代經營美髮店的媽媽們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