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時尚,我們都自然而然以消費方式滿足自己,尤其是衣服,怎麼也很難聯想:自己想要的衣服,可以自己做。做衣服,也要有點專業技能不是嗎?偏偏這件事,在五十年前的台灣媽媽們的眼裡,可是一點都難不倒她們。
馬祖新村裡有不少媽媽用手工方式幫成衣加工,但也有少數的女性會裁縫、做作衣服,她們都不是學了多深厚的專業才出師,都是十多歲學了點功夫就出來闖天下,甚至原住戶周嵩的母親還沒有任何學習經驗,完完全全都是透過眼睛觀察後,立馬自己動作做,看到外頭流行什麼,從西裝、旗袍、洋裝,她都可以做,女兒的衣服也都自己來,沒什麼款式可以難倒她。
另外一種縫補衣服的對象附近軍營的阿兵哥們。阿兵哥們穿的衣服磨損很快,待遇不是很好的前提下,衣服破了就補,補了破,破了再補,原住戶95號的趙啟浩的母親與少數媽媽就是在家裡縫補軍人的衣服,當時軍人都穿卡其布的制服,布料很厚,磨破後縫補也是要費一點力氣。這些媽媽們就把部隊的衣服整個承包下來,然後再分配其他媽媽幫忙。根據他們的印象,一件都是一毛兩毛算,錢好少也不好賺,但是媽媽們沒多想就是這樣縫下去,有做就有錢,不做就沒錢。
那年代,沒什麼人因為酬勞少而任性不做,大家都默默地一分一分耕耘著,成衣曾經是台灣經濟起飛一個很重要的產業,也許就是因為這些苦幹實幹媽媽們撐起的家庭經濟讓台灣整體環境起飛,她們是很重要的幕後功臣。